道路交通客运企业转型发展规划及抓住重点促进精细管理

日期:2016-05-05 09:20:36 出处:网站网友 编辑整理:小英

一、道路客运企业如何转型发展规划

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再加上高铁、地铁等交通方式带来的冲击,滴滴、Uber等打车软件造成的影响,以及旅客出行需求提升、运输市场集中度过低、人工成本持续上升等因素,作为广东交通运输龙头企业的粤运交通也没能独善其身,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转型升级阵痛加剧。企业要想持续领先,就必须直面转型与变革,不断自我改变。为了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粤运交通没有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思改革,而是主动适应、认真研判、自加压力,在“以变制胜、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在逆境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根据公司年报显示,营业收入2014年比2012年增加32.68亿元,增长49.44%;利润总额2014年比2012年增加1.98亿元,增长88.78%;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2014年比2012年增加1.30亿元,增长178%。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42%,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37.26%;每股基本盈利0.3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09元,增幅38%。

以“移动互联网”的新视角,审视粤运交通公司的转型发展之路,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发展稳中向好、效益稳中有升的态势背后,在“中国证券金紫荆奖最具成长性上市公司”、“香港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摩根士丹利MSCI中国小型股指数成份股等荣誉肯定的背后,粤运交通一些业务新亮点正通过转型升级破茧而出,“粤运快车”品牌越擦越亮,折射出积极正向变化,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实现了自我完善,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

一、主要做法

回顾粤运交通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转型发展、脱颖而出,并且不断做大做强, 可以用“四做四提”来概括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做大实体网络,提升企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粤运交通作为香港上市公司,在规模、资金、品牌、管理、信用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在广东省范围内积极开展省市合作。从2003年开始,粤运交通先行先试,并购整合地区运输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探索出了成熟的、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先后成功并购肇庆、阳江、梅州、河源、清远、韶关、汕尾等10多个地区公司。这些项目的成功并购和合作,使得公司获得了大量的站场、线路和营运车辆等核心运输资源,运输网络和规模不断壮大,资产规模呈几何级增长,为促进与高速公路服务区网络形成合力、加快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做强运输主业,提升企业保障力。

为了给转型发展提供牢靠的基础,粤运交通一直注重收拢五指、捏紧拳头、聚焦主业、做大做强,先后采取整合内部资源、发展农村客运、坚持回收自营、争取票价浮动、加强安全监管、实行差异化竞争等措施,推动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核心主业集中。

一是于2013年将所属部分以广州为中心、规模较小且协同性较强的18家线路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进行产权关系整合,理顺产权关系,优化管理架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发挥粤运交通站场网络优势,鼓励肇庆等公司车头向下,建设以客运站为节点、城市客运与农村客运相互衔接的多层次的旅客运输网络,从注重城际运输向注重城乡、区域运输统筹协调发展转变。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行回收自营,在梅州、清远、韶关、汕尾等公司,练好内功,确保收得回、经营得好,构建客运班线、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出租车、客运站场的一体化网络。

四是在公交补贴不能足额到位的情况下,鼓励河源等单位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适时调升公交票价;对于竞争激烈的线路,根据客流淡旺季的特点,采取紧贴市场、操作性强、科学灵活的浮动票价体系。

五是全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通过强化安全管理、加强车辆运营监控、提升车辆档次等手段,提高“粤运快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吸引旅客选择道路客运出行。

六是面对武广等多条高铁的开通,引导肇庆、清远、韶关等公司,立足比较优势,促进差异化发展,不与高铁拼速度,而是在拓展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发挥方便快捷、机动灵活的优势,针对高铁盲点,加快拓展新线路和二次转乘服务市场,争取部分中短途客源;开展班线整合,调整发班密度,推广节点运输,加强道路客运与其他客运方式的紧密衔接和配合,服务综合运输体系。

(三)做优组织变革,提升企业内在活力。

在战略转型期,无论是由于发展目标的调整、商业模式的改变还是业务价值的重新定位,都可能导致企业价值链发生改变。为了保障转型发展有序进行,粤运交通重视抓好培训开发、激励机制和组织变革三项工作。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先后举办20多场专题培训,减少企业转型的阻力,促进思维理念转变和行为标准协同。加快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避免考核激励指标与措施滞后于转型发展的目标、过程和方式要求,实现预算、考核和薪酬激励的有机结合,促进激励考核标准协同。适时调整本部组织架构,撤并两个业务部门成立新的物流与服务管理部,新组建成立资源开发部,孵化小件快运、“粤运乐驿”零售便利店、汽车租赁等新兴业务。

(四)做实粤运“e+”年,提升企业创新力。

由于粤运交通经营范围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特点,我们一直重视引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道路客运业,开发应用了车辆调度和行车线路信息系统、客运站场管理系统、车辆维修材料采购管理系统、GPS监控系统、等等,促进道路客运的信息化、智能化。今年,我们更是把粤运“e+”年作为管理创新重点:与国际专业咨询机构合作,全面推进信息化总体规划编制;主动触网,开展“粤运交通”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在全省高速公路拯救业务中,搭建基于手机APP系统的信息化救援网络,以及96998语音接警、GPS监控三个平台,强化对现场救援工作链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道路客运市场运输效率和组织化程度。

二、四点体会

(一)战略引领,明确定位。早在2013年,粤运交通就未雨绸缪,编制发布了未来五年发展战略,这样才有方向感,知道每年目标任务以及阶段计划。同时,将公司定位于服务业,加快客运业务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二)调整心态,主动触网。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高铁迅猛发展,狼来了、怕解决不了问题,粤运交通从注重自我发展向注重自身与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转变,不焦虑、不恐慌,享受变化、拥抱互联网,积极参与综合运输体系的分工与合作。

(三)面向市场,服务顾客。运输业是一个非常好的线下资源,粤运交通在开展道路运输、材料物流服务、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业务时,注重抓住数据端、消费端,以市场为导向、为顾客创造价值,逐步从经营线路向经营客户转变。

(四)效益优先,做强主业。通过“五统一”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措施,开源节流、挖潜增效。同时,坚持“并购-整合-增长”的商业模式,通过业绩和规模的扩张,加快发展速度;通过规模、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丰富发展内涵;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和结构的逐步调整,保持发展动力。

三、今后主要目标

这些年来,粤运交通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一个台阶,所取得的业绩,离不开国家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支持,离不开股东、顾客的信赖。

下一步,我们将本着“做大做强做优做长久”的目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围绕优势资源,优化业务组合,获取新的内生动力,将公司打造成具有突出竞争优势,集道路运输、高速公路服务、现代物流、广告传媒、自有土地商业开发于一身的综合性集团。

(一)做大做强运输主业。继续推动意向合作地市道路运输企业的并购整合,继续推行承包车回收自营,积极拓展农村客运市场,认真做好市际客运班线跨节点调整工作,提升对各细分市场终端的掌控能力。

(二)发挥业务协同效应。在粤运业务生态圈内,积极寻求道路运输与其他业务协同,挖掘公司整体资源的有效组合及优势互补。全力抓好“粤运乐驿”便利店、小件快运“两张网”建设,建立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服务体系。

(三)推进粤运“e+”年规划落地。借助“互联网+”东风,推进小件快运一级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微信售票业务,抓好公司售票系统网络改造,并以此收集客户数据,为下一步利用大数据挖掘业务链条夯实技术基础。

二、如何抓住重点促进企业转型?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中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不仅成功应对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保持了经济运行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作为市场经济核心主体的企业,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企业转型的特定内涵和成功案例

我们提企业转型已经好多年,什么叫企业转型?学术界、经济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种解释,认为“企业转型是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而对于企业转型的分类,有学者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外生型转型和内生型转型。近两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在企业转型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其间发现不少成功案例。

企业的外生型转型主要指行业转型,具体而言,就是指企业由原来的单一行业转向相关行业或跨行业经营,或者由原来处于产业链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分散风险,“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以北京首钢集团为例,过去首钢是北京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同时钢铁行业饱受产能过剩之苦,利润薄得“卖一吨钢材的利润只够买一根冰棍”,亏损的钢铁企业比比皆是,怎么办?发展非钢产业来分散风险成为一个较好的选择。首钢集团近些年大力发展非钢产业,2013年首钢的非钢产业盈利达到60亿元,比2012年增加近16亿元,非钢产业已经成为首钢集团新的支柱。

企业的内生型转型则包括较多方面,如产品与市场转型、管理转型、品牌转型、商业模式转型等等。产品与市场转型如推出新产品、市场由外销转向内销等等;管理转型如由原来的粗放式管理,转到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引入TQM(全面质量管理)、引入精益生产(LP)或准时生产(JIT)等等。

如在品牌转型方面,众所周知,我国沿海地区有着大量以加工贸易起家的出口型企业,主要从事代工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受国际市场以及汇率波动、劳动率成本等因素影响巨大,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边缘。调研发现,目前东部区域的加工贸易企业,最主要的转型模式就是从无品牌OEM?穴代工生产?雪向有品牌的OBM(代工厂经营自主品牌)发展。从无品牌迈向自主品牌的过程肯定是艰辛而痛苦的,尤其在初期,但这一步必须要迈出去,才可能有凤凰涅、浴火重生。

在商业模式转型方面,这几年影响巨大的莫过于互联网对传统生产与销售模式的巨大冲击。当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阶段,网民增长到一定数量,互联网的威力就开始爆发。2012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天猫商城+淘宝网)一天的销售额191亿元,相当于北京王府井(600859,股吧)百货商场全年的销售额,而阿里巴巴2012年全年销售额则达1.1万亿元;2013年11月11日,这一纪录再次刷新,一天销售额达到350亿元,这相当于沃尔玛中国半年的销售额,而2013年阿里巴巴全年销售额估计更将达1.8万亿—2万亿元。在网上电商的冲击下,传统实体店销售的苏宁电器也开始转型,积极推出网上销售的苏宁易购,并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O2O(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模式。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一定不要小看互联网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移动互联网的威力。要高度重视、密切注意、积极应对新的技术浪潮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二、三中全会后我国企业转型发展面临巨大机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决定》内容丰富、亮点很多,对于广大企业和企业家而言,我觉得有四点内容意义尤为深远,为广大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期。

第一,《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大而关键的一步。从2013年初本届政府上任以来,就把“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截至2013年11月1日,累计已取消下放了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企业注册登记门槛降低、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逐步推进股票发行由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等一系列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的改革措施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今年1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作为新年伊始国务院的第一件事。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既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发展市场经济、法治经济和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保障,国务院的新年第一个重大举措让所有人感受到了中央改革攻坚的决心。

第二,《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既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与作用的高度肯定。《决定》在指导思想中强调的“三个进一步解放”?押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针对性。据统计,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税收贡献超过50%?熏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超过60%,解决了城镇就业的80%和新增就业的90%。为此,《决定》强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等等。这些重大政策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决定》在发展公有制经济思路方面有重大突破,不仅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将“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且将国有经济改革从管企业进一步深化到“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从而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动态调整,“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熏“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此外,还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自身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市场化改革,如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等等。可以预期,以混合所有制、国资资本化、市场化等为标志的新一轮国有经济改革的大潮即将来临。

第四,《决定》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既要“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同时也要“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最为敏感,只有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更为有效地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在创新活动方面,大型企业有其优势,中小企业更有创新活力,美国硅谷如此,中国中关村(000931,股吧)亦如此。因此,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创新的政策和法治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大、中、小各类企业必将进一步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总之,《决定》给了各类企业明确的改革发展预期,为广大企业的转型发展开启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

三、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倒逼企业必须加快转型

一是,全国普遍的产能过剩凸显我国过剩经济的阶段性特征,买方市场作用力要求企业必须加快转型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各行各业基本上都获得了较高速度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高速工业化阶段井喷式爆发的巨大需求,当时过猛的需求使较多产品供不应求、大家都大干快上新建产能,而近年来国际经济复苏艰难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需求减缓使得产能过剩问题就凸显了出来。从传统行业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光伏等等,从沿海省份到中西部内陆地区,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行业不过剩,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甚至“惨烈”。大家看到,去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花大力气出台了许多政策去化解产能过剩,但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化解产能过剩,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构建长效机制相结合。那么企业怎么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转型升级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发展之路。

二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经历转折性变化,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将成为常态,这将给广大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巨大压力。近几年来,中国正逐步迎来人口年龄结构的重大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2012年第一次出现354万的绝对下降,2013年继续下降了244万人,预测至2020年都将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下降,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提升,劳动力成本近年来持续上升。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26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18%。另外一个数据显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是越南、缅甸的三倍。2011年,中国和印度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456美元和107美元,中国是印度的4.3倍。

三是,资源、能源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的环境污染已经逼近人民群众可承受的底限,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企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经过三十多年的高强度开采,国内部分资源和能源已经接近枯竭,我国的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非常之高,2013年我国石油的表观消费量为4.8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7.5%,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超过65%。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国际资源能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价时代将很难再现。资源、能源高消耗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当前水、土壤、空气的污染亦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状况,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程度也越来越低。

四是,长期以来高度依靠外需的时代难以再现,而我国逐步由上中等收入社会向高收入社会过渡亦对内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转型是大势所趋。我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外需出口拉动,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本就造成了需求减少;再加上在中高端制造业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部分行业企业已经开始回流,在低端制造业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日益上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越南、缅甸等成本更低的地方;而且,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国际上对中国的遏制必将随之加强,贸易投资摩擦也将越来越多。因此,未来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风光时代恐怕难以再现。此外,近年来中国已成功跨过上中等收入社会门槛,正在向高收入社会迈进,而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往往伴随着消费结构的重大升级,对传统消费品的需求将下降,而对高质量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将快速攀升。

五是,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和新技术革命如互联网、3D打印等浪潮,企业之间的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迫使企业早日转型。当今时代,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在收获全球化红利的同时,我们的广大企业也不得不直面全球企业的竞争,挑战与冲击不可避免,太阳能、光伏电池就是典型案例,而新技术革命浪潮如互联网、3D打印等往往又带来了颠覆性的破坏与重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全球竞争,我国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技术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研发与创新不够、品牌缺失、核心竞争力缺乏、诚信状况不佳等等,都亟待解决。

四、促进企业转型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微观层面必须大力促进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而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就政府而言,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下决心切实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兑现市场准入政策,确保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各类市场主体应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下大力气解决政府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亲商”环境;要积极引导鼓励创业、尊重企业家的社会舆论,进一步完善扶持创业的政策措施,并积极加强包括技工在内的多层次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在支持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创新方面,要尽量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特惠制”的财政政策,而转向“普惠制”的税收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使之树立转型发展的长期信心。

对企业而言,转型关键还得靠企业家的行动。2013年,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以“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为主题,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广泛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家从来都不缺乏爱国心和历史使命感,如中国近代状元实业家张謇掀起的“实业救国”浪潮。在国运艰危时前人尚且如此,身处盛世的中国当代企业家更要“志存高远”,为中国之崛起而做企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企业。但光有远大的目标和美好的梦想不行,关键还要行动,要“奋发图强”,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看到企业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要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目前做低端,但绝不能永远做低端;中国企业现在还处于先进技术的追赶阶段,但一定要成为先进技术的引领主体。要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培养高端人才,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这方面,我觉得中国企业外可学韩国三星,内可学海尔、华为、中兴、联想等优秀企业,从生产“大路货”开始,通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脱胎换骨成长为国际著名品牌。我想“他们的昨天,正是许多中国企业的今天?鸦而他们的今天,必将是许多中国企业的明天”。

相关文章

栏目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2013-2021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